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本院要闻>>本院要闻>>内容
常州高新法院创建三个“无讼”品牌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11-08-11浏览次数:

     《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报道常州市高新(新北)区人民法院创建三个“无讼”品牌的做法,“无讼”不是“无诉”,不是追求没有纠纷,而是该报评论员文章“解纠纷于萌芽,化讼争于无形”。该院通过落实结对共建、驻点办公、巡回审判、司法建议等措施,加强与社区、企业、行政机关互动,倾力打造以“无讼”社区、“无讼”企业、“无讼”执法机关为目标的三个“无讼”品牌,实现了案件由成倍增长到负增长的嬗变。有效发挥了司法在更大的范围内预防纠纷、钝化矛盾、化解讼争的作用。   

     一、创建“无讼”社区,突破传统司法工作的客体范围,做到群众中司法之有益尝试。针对当前一些社区越来越大,且结构复杂,流动人口居多的情况,自去年5月起,他们以“一般矛盾纠纷不出社区,重大矛盾纠纷不出镇(街道)”为目标,建立了一整套司法服务机制:专人联络,畅通信息渠道,实时了解社区需求;在社区内设立“诉讼服务工作点”和“巡回审理点”,定期组织法官到社区指导调解、开展法律咨询;与社区的干部、调解员共同调处社区居民的婚姻家庭、小额债务等方面的民事纠纷;对诉至法院的案件,由法官在立案前深入纠纷现场进行现场调解,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培训社区调解员。今年以来,6个下辖3.7万人口的社区(村)进入法院诉讼程序的纠纷仅29件,同比下降了72.1%。

     二、创建“无讼”企业,突破传统工作司法的被动特征,行能动司法之生动实践。常州高新区内大型高科技企业、外资企业众多,辖区的法治环境对招商引资尤为重要。为此,高新法院及时将司法职能前移,通过选派巡回法官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防范纠纷机制、邀请企业员工旁听典型案例,针对审判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司法建议等途径,与企业共同打造“无讼”经营环境。把司法工作做在纠纷产生的最前沿,变“案结事了”的传统司法模式为“案未立事已了”的“无讼”司法模式。今年以来,30家重点企业涉讼纠纷只有8件,同比下降了79%。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某纸业有限公司由于用工不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卷入了许多纠纷,2008年有27件之多,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法院以座谈、讲座的形式替企业分析纠纷成因,提出改善建议,并做好普法宣传教育,使其逐步摆脱“讼累”,涉诉纠纷直线下降,到今年上半年只有2件。

     三、创建“无讼”行政机关,突破传统司法工作的逻辑思维,展司法坚持党性原则之理念升华。从“等案上门”到“上门解纷”的“无讼”工作模式,体现在司法理念上,就是将司法工作提升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地位来抓,站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谋划法院工作,依托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整合利用各种解决纠纷的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解决纠纷。在前些年与辖区行政执法机关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的基础上,今年,法院又与区质量与技术监督分局、安全生产监督局、常州市国家税务局等一些与企业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政执法机关签订了“和谐共建”协议,通过构建执法协作、诉前信息交流两大平台加强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运用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及时指出案件中不利于矛盾彻底化解、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及社会和谐的苗头,帮助政府了解重大敏感性案件动向、合理配置行政资源。特别是根据实际情况发出司法建议,推动政府制定政策,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有效促进依法行政。其中,入选今年“江苏省十大司法建议”的农民工工伤预防司法建议得到了常州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因此相继出台规范性意见,为市内数十万农民工解决了后顾之忧。共建“无讼”行政执法机关的做法,大大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2007年,高新区法院行政争议案件收案数同比增长112.5%,2011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51.2%;今年以来,行政案件诉前协调化解成功率达83.33%。

 

 

 

Copyright © 2019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法院-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太湖中路28号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版权声明
技术支持:常州网站建设-常州风讯科技网络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