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我院共办理侵犯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12件,涉及著作权类案件72件,商标权类案件25件,商业秘密类案件1件,其他类案件14件,其中企业涉及著作权类案件42件,商标权类案件4件,商业秘密类案件1件,其他类案件7件,占到48.21%。上述案件造成企业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经调查发现,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三类问题漏洞亟待引起重视。
(一)企业管理者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薄弱
大部分企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部分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对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的商标或卡通形象未进行审查,如原告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诉被告常州某超市侵害作品发行权纠纷中,被告销售未经原告许可的印有“熊大”、“熊二”卡通形象的文具。2、部分企业为获取较大利润,销售假冒他人商标的商品,被起诉后,因未能提供相关证据(如买卖合同、发票、进货单)等证明商品的合法来源,导致败诉。如上海某磨料磨具有限公司与常州某机电有限公司、常州某物资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上述两常州公司为节约成本,购买上门推销的研磨膏,却不料侵犯了他人的商标权。3、部分企业存在“重成果、轻专利,重奖励、轻保护”的现象,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大量创新成果因未受到法律保护而成为社会公共财富,有些已经占据市场一定份额的商标因为没有及时注册而遭到抢注。4、部分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或者对相关法律理解偏差,为了节省成本,不能规范管理官方微博、微信、官方网站或淘宝店,对上述平台发布的内容及图片不进行审核,容易侵犯他人著作权、商标权。5、部分企业为他人侵犯知识产权提供场所等便利,如超威电源有限公司与常州某电源有限公司、无锡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纠纷,常州某电源有限公司为无锡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生产车间,并收取超出市场价的高额租金。
(二)企业对知识产权缺乏系统规划的管理
大部分企业关注的是有形资产的管理,对诸如知识产权这样的无形的财产缺乏管理,主要表现在:1、部分企业不知道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很少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2、部分企业因缺乏战略性规划,只申请了国内专利,但未实际运用,从而造成技术流失;3、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过于被动,只有遭到其他企业侵权或者被其他企业提起侵权诉讼时,才被动进行管理,而且缺少自有的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4、部分企业轻信他人或者网络宣传,虽签订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但未审核对方是否为该权利人或许可方,或者虽为许可方,但未审核是否在有效期内。常州某饭店与江苏盱眙龙虾实业有限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并就“盱眙龙虾”商标许可进行约定,但审理中发现江苏盱眙龙虾实业有限公司并没有取得江苏省盱眙龙虾协会的商标授权。
(三)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我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大都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表现在:1、多数企业没有认识到专业机构的设置、利用以及配置专业人员的重要性,没有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范畴。如微软公司诉常州某公司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系列案件,常州某公司系我区重点企业,但在日常生产管理中,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存在购买正版软件的数量与实际安装的数量不一致,因未严格按照“一个序列号只能安装一个电脑”的原则,非法复制微软0ffice企业版软件,导致被告上法庭。2、企业和员工之间知识产权的归属不明,导致知识产权外流或者损害员工的创造性。3、企业在合资合作的过程中,没有对双方合作过程中和合作之后涉及的知识产权会产生的纠纷做好详细的分析条款,有可能因为合作方的侵权而导致自己陷入诉讼。4、企业内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知识产权加以指导,往往因为人员的流动而引发侵权纠纷。
我院针对相关情况提出建议
(一)利用知识产权数据平台,如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外标准数据库等,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数据信息,避免重复研究造成对公司资本的浪费,也可避免造成对其他知识产权人的侵权。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档案,对于可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知识产权,如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域名等,及时进行申请登记,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二)推动企业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是结合企业特点,建立健全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聘请专业管理人员,加强对生产经营管理,通过建章立制,堵塞相关漏洞。二是抓好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合同管理、授权管理、注册与监测管理。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知识产权合同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与打击侵权。
(三)建立保护企业权益联席会(理事会)制度。一是通过司法机关加强沟通协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二是定期通报影响较大的案件,归纳总结案发特点及防范措施,向相关类型企业制发提醒函,提示风险。三是定期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业务咨询服务,通过业务培训、法制课、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企业联系合作,提供相关业务帮助和法律宣传教育。